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务专业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创新,3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及学生代表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集体备课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汲取教学灵感,提升教学深度和育人温度。
站在气势恢宏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主题雕塑前,李亚楠和汪琴两位老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第一章第一节《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进行说课和讲课。李亚楠老师聚焦三个维度:“历史选择的必然性”“道路本质的确定性”“自信源泉的实践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表明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是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强大动力。
汪琴老师以“中国近代救亡图存道路探索”历史脉络为轴,论证了道路选择的必然性这一深刻命题,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最后,师生一行来到安徽创新馆,在引导参观、互动模拟的过程中切身感悟前沿科技魅力。
“行”在路上,”走”入内心。此次将集体备课会搬到红色场馆的创新实践,是学院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重要方式。学院将继续探索“场馆即课堂、文物即教材、历史即讲师”的教学模式,持续推动党建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同频共振,促进思政课教学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理论灌输转向情感共鸣,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文/任静、杨娟 图/朱婷)
预审:吴桂林 审核:钱洁